人的心中有一个真实的妙境不需要美妙的音乐就能使人感到闲适愉快
人的心中有一个真实的妙境,不需要美妙的音乐就能使人感到闲适愉快,也不需要焚香煮茶就能让人感觉清新芳香。这是心念澄净、心境虚空,同时忘却忧思愁虑、解脱形体束缚之故,所以才能自如地悠游在妙境之中。
世人千方百计追寻的美妙境界,其实就存于自己的心中,只要你心无妨碍,自然就能得到,根本无须向外索求。但很多人以为,要求得让人身心无拘无束的妙境须向外求,所以,希望宁静的人往往避开人群,到深山里去寻求安静;想要断绝欲念的人,选择出世修行。这样做的结果也许暂时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但如果心中物欲不除,时间久了反而会觉得寂寞难耐,甚至适得其反,变本加厉。
其实,只要断绝俗世的名利与物欲,保持意境空灵,就能摆脱所有的烦恼,使自己悠游在生活的乐趣之中。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躔,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 夫。
是否能摆脱世俗的烦恼,完全取决于个人之心念。如果能真心领悟,就是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净土。否则,纵然喜好清雅,与琴鹤花草等为伍,魔障终究还是存在。俗话说:“能够摆脱尘世才能进入领悟的境界,不能悟道的僧人和凡人并无不同。”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人的存心,是决定自己是否能自诸多痛苦中解脱的关键。存心不明,一切只是空谈。只要能够彻悟,不论外在环境如何,都跟置身极乐净土一样。反之,如果无法看透尘世,就难免受杂念的侵扰,无法静下心来,即使一琴一鹤、一花一竹的清雅嗜好也沾染了尘心,又如何能超然物外、修得正果呢?
所以说“了心悟性,俗即是僧”。由此看来,人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苦乐悲善的,这一切完全依凭心念的清净与否,俗世与净土的距离只在心间。
修行宜绝迹于尘寰 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当内心的修养还不够坚定的时候,就应该远离尘嚣,使心不会受到物欲的引诱,就不迷乱,这样才能领悟清明的本性;如果操守已经坚定,就应当回到熙攘的尘世,使心在物欲的引诱下仍能不迷乱,好来修养圆通的灵机。
虽然说只要心静,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但这是针对操守已经坚定的人来说的。对于内心的修养还不够坚定的人而言,初步阶段应该远离尘嚣,以助其领悟清明的本性。两者的目的不同,所以采用的修身方法也不同。操守已坚的人要考验自己除了了悟清明本性外,是否也有定力,所以要在尘嚣中接触物欲的引诱,必须通过考验才能培养出圆融质朴的灵性。
至于修养还不够的人,例如思想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由于心浮气躁,如果不将其与物欲横流的环境隔开,他们就很容易迷失在灯红酒绿的声色场所之中。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 乌干达女子遭暴民当街扒衣女人不能性感吗?[图]
- 陶渊明孔稚珪魏徵骆宾王王勃李白李华刘禹锡杜牧韩愈卷八卷九 柳[图]
- 所引上文强调“人”的与众不同“人”之异于禽兽是源于人有“天地[图]
- 有志者事竟成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明确的奋斗目标为我们开拓了[图]
-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灭思 听我抵节行路吟[图]
- 楣门楣门框上边的横木吴国人费季客居楚地很久了当时路上常[图]
- 人的心中有一个真实的妙境不需要美妙的音乐就能使人感到闲适愉快[图]
- 这首诗表面看是一首写景的诗歌实际是一首哲理诗近代陈衍称赞“晦[图]
-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夏公会吴于鄫 秋公伐邾娄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图]
- 此白傅寄题仙游寺之诗暖酒题诗韵事也暖酒而在林翠之中题诗而在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