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怒是七情六欲的一种,阴阳家称之为“东方之情”,怒极了就会做出阴险盗窃的事情。所以发怒的结果是破坏内心的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不会顺心如意。《尚书·盘庚》说,如果内心的怒火不被扑灭,那么它就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其气势和后果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大怒会导致冲突引起战争,小怒会导致纷争引起殴斗。唐太宗听信谗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后来唐太宗意识到自己因一时怒气而杀人是暴行,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萧何,但之后认错,自比桀纣。
西汉的吕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单于送来的那封言辞无礼下流的信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折调樊哙发兵十万进攻匈奴,后经季布劝说而改变主意,以礼待敌,结果冒顿单于派人前来谢罪。
所以居于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位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不顾礼义,而逞强发怒,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双方产生怒气则会引发战争;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内部产生怒气就会失去伦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要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由此而来的患难来抑制自己的愤怒;陶潜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是说发怒只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只有逆来顺受,才能行满天下而不会受到怨恨。唉!怒有如此多的恶果,面对不顺之事时,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
东汉初年,大将贾复率军屯驻汝南。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被颍川太守寇恂问斩。
当时,由于法治混乱,军人犯法,大多姑息宽容,因此贾复认定自己的部将被杀是寇恂有意在和自己作对。不久,他接到命令率军开赴洛阳,途中将经过颍川。临行前,贾复对左右人说:“我与寇恂同样是将帅,我的部下却被他陷害治罪,大丈夫岂能受此耻辱?来日再见到寇恂,我一定杀死他。”
寇恂听说贾复要经过这里,已经猜测到了他的心理,因此不想与贾复相见。他的部下非常不理解,寇恂则以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来劝导部下,并命令属县准备酒肉饭菜慰劳贾复的部队,等贾复部队到达时,发给每个士兵双份的饭菜。
当贾复率部到来时,作为颍川太守,寇恂不得不出来恭候大军。然而,没等与贾复相见,寇恂便谎称有病回去了。贾复想集合士兵追杀寇恂,然而由于士兵们自进入颍川地界,一路酒足饭饱,而且个个喝得醉醺醺的,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追杀,贾复无可奈何,只好作罢。